来源:虎投研
上海机场(600009.SH)作为世界枢纽,百年门户,中国民航业的标杆企业,曾经A股的大白马,凭借浦东机场的国际枢纽地位创下3000亿市值的辉煌。但截至2025年7月,其市值已缩水至800亿,较YQ前跌去近70%。但近期随着各方面好转,上海机场的反转出现了曙光,我结合最新行业动态与数据为大家进行分析:
一、上海机场为什么会跌到800亿?
上海机场的市值缩水并非单一因素所致,而是YQ冲击、商业模式调整与成本压力共振的结果。通过复盘2020-2024年的关键数据,可更清晰地看到压力传导路径:
1. 非航收入“断档”:从利润支柱到拖累项
上海机场的核心价值在于“航空性收入(起降费、旅客服务)+ 非航空性收入(免税、商业租赁)”。2019年,上海机场非航收入占比达 62%,其中免税业务以50亿收入贡献超 50% 净利润,成为“流量变现”的核心载体。但YQ期间,国际航班量从2019年的每年约70万架次暴跌至2022年的不足7万架次,国际旅客吞吐量从3800万人次骤降至300万人次以下。
对应到财务数据,2022年免税合同收入仅2亿,较2019 年下滑 96%;2023年虽随航班恢复小幅回升至12亿,但仍不足YQ前的25%。非航收入占比也降至35%,回到2010年水平,利润结构被迫退回到依赖航空性收入的“传统模式”。
2. 免税协议调整:从“上不封顶”到“客流绑定”
2021年上海机场与中国中免的补充协议是估值逻辑转变的关键节点。原协议采用“保底 + 提成”模式(2019年保底额约41亿/年,实际提成超50亿),而新协议改为“保底与客流挂钩”——当国际客流低于2019年的80%时,保底额随客流比例下调。
这一调整直接压制了增长预期,2023年国际客流恢复至 2019年的 45%,对应保底额仅约18亿,较原协议减少近60%。大家担忧“客流不达标→保底额缩水→利润弹性受限”的循环,对其长期盈利模型的信心动摇。
3. 成本刚性:扩建转固后的“折旧大山”
浦东机场二期扩建工程于2022年全面转固,新增固定资产约300亿,年折旧额从2019 年的25亿增至40亿,叠加YQ期间人工、维护等固定成本(年约 35 亿),即便在收入下滑时,年固定支出仍超70亿。2022-2023年,公司连续两年净利润亏损(分别为 - 15 亿、-8 亿),资产减值损失合计达 22 亿,进一步拖累净资产。
大家对上海机场的关注焦点已从“何时触底”转向“反转动能是否形成”,三大信号的进展将直接决定估值修复节奏:
1. 国际航班恢复:从政策松绑到流量兑现
2025年3月,中国对欧盟、东盟等30国实施“144 小时过境免签” 政策,叠加多国对中国公民放宽签证要求,国际航班恢复显著加速。
数据方面,2025年1月恢复至2019年的52%,6月已达65%,其中中美、中欧航线恢复率超70%,日韩航线达 85%(受益于短途旅行需求释放)。
利润弹性:按当前恢复节奏,若2025年底达 80%,预计国际旅客吞吐量将达3000万人次(2019年为3800万),带动免税销售额从2024年的80亿增至150亿(2019年为200亿),增厚非航收入约25亿,对应净利润弹性超100%(2024年净利润约12亿)。
2. 免税协议重谈:从“被动接受”到“主动议价”
随着客流回升,上海机场与中免的谈判筹码增强。2024年中免在浦东机场的免税销售额达80亿,按原协议提成比例(约 25%)计算,实际提成约20亿,已接近当年保底额(约22亿),具备重启谈判的基础。
3. 流量变现升级:从“机场空间”到“消费场景”
浦东机场正在推进的“商业生态改造”是长期价值提升的核心:
在硬件升级方面,T3 航站楼新增 1.2 万㎡奢侈品区,已签约 LV、爱马仕等 10 余个顶奢品牌,预计2026年开业,参考香港机场顶奢区人均消费超 5000元,将带动整体免税客单价从当前的 1200 元提升至 1800 元。
市内免税店联动方面,与中免合作的“浦东机场市内免税店”(位于陆家嘴)计划2025年10月试营业,采用“机场提货+市内选购” 模式,预计年销售额可达30亿,占当前免税收入的30%。
国际对标,仁川机场通过“免税+文旅”融合(如机场内博物馆、主题乐园),非航收入占比达 72%,人均消费约280美元,而上海机场当前非航占比35%、人均消费约80美元,提升空间显著。
三、目前估值几何?
结合2024年财务数据(营收120亿,净利润12亿)及2025年恢复预期,多角度测算估值合理性:
从资产价值看,截至2024 年底,上海机场净资产约580亿,市净率(PB)1.4 倍,低于白云机场(1.8 倍)、首都机场(1.6 倍),处于历史 10% 分位以下,资产安全性较高。
总结
上海机场的“反转”本质是YQ后周期+消费复苏的双重逻辑。但其枢纽地位、消费升级趋势未变。当前国际航班恢复加速、免税谈判窗口临近、商业改造逐步落地,三大反转信号正从“预期”向“现实”靠近。
(注:以上分析基于公开信息,不构成投资建议,市场有风险,决策需谨慎。)
责任编辑:江钰涵
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